期间核查是实验室确保设备校准状态和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CNAS认可(基于ISO/IEC 17025标准)或CMA认证中。科学规范的期间核查不仅能维持设备性能,还能避免评审中的不符合项。本文提供设备期间核查的实用指南,涵盖核查方法、频次确定和记录要求,助您高效合规。
期间核查是什么?
期间核查(Intermediate Checks)是指在两次正式校准之间,通过特定方法验证设备性能是否仍符合预期。ISO/IEC 17025:2017要求实验室建立核查计划,确保检测结果的持续准确性。核查的核心目标是:
- 确认设备校准状态未发生漂移。
- 识别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 提供可追溯的记录,满足CNAS/CMA评审要求。
核查方法:如何选择?
期间核查方法需根据设备类型、检测任务和风险等级选择。以下是常用方法及适用场景:
方法 | 适用场景 | 示例 |
---|---|---|
标准物质核查 | 高精度检测设备 | 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验证分光光度计 |
内部比对 | 多台同类设备 | 两台电子天平测试同一砝码,比较结果 |
重复性测试 | 稳定性验证 | 重复测量标准样品,检查数据一致性 |
已知样品复测 | 日常检测设备 | 用已测样品验证气相色谱仪性能 |
选择原则:
- 风险导向:高风险设备(如用于关键检测的仪器)优先选高精度方法。
- 成本效益:内部比对成本低,适合小型实验室。
- 标准要求:参考设备说明书或行业规范(如CL08指南)。
案例:某食品实验室使用标准物质核查液相色谱仪,发现偏移后及时调整,节省整改时间。
核查频次:多久一次?
核查频次应平衡设备稳定性、使用强度和评审要求。以下是确定频次的要点:
- 设备稳定性:高稳定性设备(如标准砝码)可降低频次,每季度1次;不稳定设备(如pH计)需每月核查。
- 使用频率:高频使用的仪器(如天平)需每周或每日核查。
- 法规要求:CNAS要求高风险设备核查频次不少于每月1次。
-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波动大的实验室需增加频次。
建议频次表:
设备类型 | 建议频次 | 备注 |
---|---|---|
分析天平 | 每周1次 | 使用高频,需重复性测试 |
色谱仪 | 每月1次 | 标准物质核查优先 |
恒温箱 | 每季1次 | 稳定性较高,视环境调整 |
记录与处置:如何规范?
规范的记录和处置是期间核查的关键,需满足可追溯性要求。以下是具体步骤:
1. 记录内容
- 核查日期:精确到天,如“2025-09-30”。
- 设备信息:型号、编号、校准状态。
- 核查方法:如“使用10mg标准砝码比对”。
- 结果数据:记录测量值、偏差范围。
- 处置措施:如“偏差0.02%,无需调整”或“重新校准”。
2. 记录格式
- 电子/纸质表格:统一模板,包含上述信息。
- 存档要求:保存至少3年,满足CNAS复评审需求。
- 示例:
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型号:UV-1800) 核查日期:2025-09-30 方法:标准物质(浓度0.1mol/L) 结果:吸光度偏差0.01,符合要求 处置:继续使用
3. 处置措施
- 正常结果:记录并存档,继续使用设备。
- 异常结果:暂停设备,重新校准或维修,记录整改过程。
- 报告机制:重大偏差需上报质量负责人,纳入管理评审。
优化核查的实用建议
- 制定计划:年度核查计划明确设备清单、方法和频次。
- 培训员工:确保技术人员熟悉核查流程,减少操作错误。
- 借助工具:使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自动记录。
- 预审准备:整理核查记录,应对CNAS/CMA评审。
通过科学核查,实验室可降低设备风险,确保检测结果可靠,顺利通过评审。
如果您正为期间核查或CNAS/CMA认证准备而困惑,深圳德恺提供专业“一站式”咨询服务,15年经验助力2000+实验室高效获证。我们提供核查计划定制、培训和模拟评审,确保合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