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中国计量认证)评审是检验检测机构获得资质的关键环节,但许多机构因细节疏漏导致评审失败或整改延期。基于2025年最新政策及行业实践,本文梳理了CMA评审中最易踩雷的十大高频问题,并附避坑策略,助力机构高效通过评审。
一、管理体系文件不完善
问题表现: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不符,如职责划分模糊、文件版本未更新、未覆盖新增检测项目等。
案例:某机构因未在质量手册中明确“检测方法偏离”的审批流程,被判定为体系文件重大缺陷。
避坑建议:
-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文件合规性自查,重点核对RB/T 214-2017条款;
- 新增检测能力时同步更新《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保留修订记录。
二、人员资质不足
问题表现:
- 技术负责人:未满足5年以上相关领域经验要求;
- 检测人员:缺乏标准方法培训记录或能力考核证明;
- 授权签字人:学历或专业背景与授权领域不匹配(如化学领域授权签字人无化学相关学位)。
案例:某环境检测机构因授权签字人仅持有环境工程学历但未覆盖电磁兼容领域,导致扩项失败。
避坑建议:
- 建立人员资质动态管理台账,提前6个月规划关键岗位继任者;
- 授权签字人需通过模拟报告审核考核,确保熟悉《评审准则》中报告签署要求。
三、设备管理漏洞
问题表现:
- 校准失效:设备校准证书过期或未覆盖检测参数范围;
- 期间核查缺失:未制定高风险设备(如色谱仪、天平等)的核查计划;
- 共享冲突:多项目共用设备时未记录使用时间冲突解决方案。
案例:某食品检测实验室因气相色谱仪校准参数未包含“检出限”,被要求暂停相关项目资质。
避坑建议:
- 建立设备校准“双提醒”机制(到期前3个月、1个月);
- 对关键设备实施“一机一档”,包含采购合同、验收记录、维护日志。
四、记录与报告不规范
问题表现:
- 原始记录:未记录环境条件(如温湿度)、数据修改未划改签名;
- 检测报告:CMA标识使用错误(如超范围标注)、未注明方法偏离;
- 电子数据:未对LIMS系统数据修改权限进行分级管控。
案例:某机构因报告中未标注“样品保存温度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偏离说明,被判定为虚假报告。
避坑建议:
- 采用“三级审核制”(检测员自查、技术负责人复核、质量负责人终审);
- 电子记录需定期备份并加密,防止篡改。
五、方法验证/确认缺失
问题表现:
- 非标方法:未进行检出限、精密度、正确度等关键指标确认;
- 标准方法:未验证实验室实际条件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
- 方法变更:未对更新标准进行差异分析及重新验证。
案例:某建材检测机构因未对GB/T 176-2025新方法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被要求补充能力验证。
避坑建议:
- 建立“方法验证清单”,明确每项检测方法的关键验证指标;
- 对复杂方法(如PCR检测)邀请外部专家参与确认过程。
六、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流于形式
问题表现:
- 内审:未覆盖所有部门及检测活动,或未针对不符合项制定纠正措施;
- 管理评审:未输入最新政策变化(如2025年新增碳排放检测要求)、未输出资源调配决议。
案例:某机构因管理评审未提及《数字校准证书结构规则》(T/CMA ZK157—2025),被要求补充数字化转型计划。
避坑建议:
- 采用“交叉内审”模式,邀请其他部门人员参与审核;
- 管理评审前收集外部政策、客户投诉、能力验证结果等多元输入。
七、授权签字人考核不达标
问题表现:
- 技术能力:对检测方法原理不熟悉,无法解释报告异常数据;
- 法规意识:未掌握CMA标志使用限制(如不得用于商业宣传);
- 签字范围:超出其专业领域(如微生物领域签字人审核化学报告)。
案例:某机构授权签字人因无法回答“检出限计算方法”,被暂停签字资格。
避坑建议:
- 每年组织授权签字人参加模拟评审答辩;
- 建立签字人“能力维持档案”,包含继续教育记录与案例库。
八、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
问题表现:
- 交叉污染:微生物与化学实验室未有效隔离;
- 监控缺失:未记录实验期间环境参数(如振动、电磁干扰);
- 应急不足:高危险区域(如高压气瓶存放区)无泄漏报警装置。
案例:某环境监测机构因土壤前处理室与有机检测室共用通风系统,导致交叉污染。
避坑建议:
- 采用“分区色标管理”(红色-高危区、黄色-样品区、绿色-办公区);
- 对温湿度敏感区域安装自动记录仪并联动报警。
九、标准物质与耗材管理混乱
问题表现:
- 标准物质:未标注开封日期或过期后仍在使用;
- 耗材验收:未留存供应商资质证明(如色谱柱性能验证报告);
- 危险品管理:剧毒试剂未执行“双人双锁”制度。
案例:某机构因使用过期的农药标准品,导致检测结果偏离。
避坑建议:
- 对标准物质实施“二维码追溯管理”,扫码即可查看有效期、储存条件;
- 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定期评估供货质量。
十、整改措施不彻底
问题表现:
- 表面整改:仅修改文件未落实操作(如设备校准计划仍沿用旧版);
- 未举一反三:同类问题在不同部门重复出现;
- 证据不足:未提供整改前后的对比证明材料。
案例:某机构因“人员培训”整改仅提供签到表而无考核记录,被判定无效。
避坑建议:
- 采用“5W1H”分析法制定整改计划(What/Why/Who/When/Where/How);
- 对重大不符合项启动“根本原因分析”(如鱼骨图、5Why法)。
总结:2025年评审趋势与应对策略
- 数字化转型:关注《计量数据数字化规范》(T/CMA ZK156—2025),推动电子记录全流程可追溯;
- 绿色检测:新增碳排放、新能源检测领域时需符合《生态环境监测补充要求》;
- 风险预控:建议每季度开展“模拟评审”,重点核查人员能力与设备状态。
通过系统性规避以上问题,机构不仅可通过CMA评审,更能构建长效质量管理机制,为CNAS认可奠定基础。